解放军医学杂志

“永不离开的医疗队”——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 

来源:解放军医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06

光明日报记者伽玛多吉黄晓义

“导演,四五个月大的孩子结膜充血,有眼屎,用什么眼药水?左氧氟沙星可以用吗? ?” “主任,村里有个孩子,刚出生24天就一直哭,家里很着急,不知道为什么?希望大家给点建议。”……虽然援藏结束回到北京已经很久了,直到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第六中心副主任医师曹立群也时不时接到类似的会诊,但发信人在西藏林芝3000多公里之外。

响应中央“支持民族地区人民医疗卫生救助”的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于2010年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前往西藏林芝开展反医学教学研究。帮助。 11年来,第六医学中心先后派出13批100余名医学专家赴雪域高原,诊治藏族同胞1.8万例,开展手术130余场,健康教育宣教350余场,并投资超过1000万元。用于捐赠药品更新医疗设备,新增医疗服务项目52项,引进新技术、新业务23项,新建外科、妇产科、眼科、内镜室等7个专科门诊,建设林芝首个远程医疗中心。

有一个眼科,白内障多见。

西藏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白内障是当地致盲率最高的疾病。本地患者多在40、50岁就患上白内障。患者一般比大陆年轻5至10岁。由于医疗条件,大多数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白内障患者患病10年以上的比例较高。据林芝市八一区人民医院器械护士尼玛卓玛介绍,在她参与的手术中,10个手术中有7个是白内障手术。

“我们协助的八一区人民医院,一开始也没有眼科,连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都不全,大手术要么去拉萨,要么去成都。”成本非常高。”曹立群说道。

“我去之前就知道那里很难吃药,因为药量少,药厂不愿意发到西藏。”曹丽群向记者展示了她第一次去西藏时写的工作计划。 ,甚至在需要准备的仪器栏里写了“镊子”。

“我们抽了100多针冲洗泪腺。另外,我们把科里当时留下的眼部麻醉剂全都带上了。就连科里唯一的手持裂隙,所有的灯都亮着。”曹立群说道。

“在中心,技术人员是习惯验光的,我给医生的命令。但是西藏没有那么多人分工这么细。所以在我去之前,我找了一个技师跟我说要再学验光 十 我自己也有几年没用了,太陌生了,如果我想教八一区人民医院的医生,我必须学

去林芝之前,曹立群给自己制定的半年计划是收了200例,最后半年收了700多例。

记者问她在这里看病有什么区别,她讲了两个故事。

“有个孩子叫永日泪囊炎,他的眼睛一年到头都在流血、流脓,一直很痛。在我们的治疗下,脓慢慢的消失了,只是她流了一点点泪流满面,虽然没有痊愈,但他已经很开心了。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把事情看的这么清楚了。刚来的时候,每天低着头都很不省人事。后来笑得很开心。每次来都很开心。”

“又一天,一个8岁的孩子来验光,家人说孩子过来不容易。我问怎么回事?他们说孩子家在墨脱县城,冬天下大雪,进不去山,夏天雨季经常把路冲走。事实上,孩子们两三年都看不到黑板了,听说我们来了,他家里有亲戚就转送过来了。一路上,荆棘密布,家人还在流血。”

“我们真的很感动,觉得应该尽快把一些技巧和理论传授给他们。有的人被牛踢了,有的砍柴时木头破了眼睛。这种情况如果及时治疗,可能还会保留部分视功能,但因为不能及时治疗,就没有时间治疗了。”

在曹的努力下李群和他的同事们,2020年4月,林芝市八一区人民医院开设了眼科门诊。

“援助成果丰硕”

自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西藏林芝县医院(现西藏林芝市八一区)结成对口支援部队,医院第六医疗中心常年接待当地医生和护士在医院进行系统培训。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副主任王海涛说:“现在我们不再需要派医生去检验科、牙科和影像科了。医生人民医院已经有能力了可以说,这次援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今年29岁的大震是一名“绝地弃养”的儿科医生,从事眼科工作。现任职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第六中心。大珍说,医疗中心的很多医生都会一对一去八一区人民医院,曹丽群就是她的“导师”。

“新技术和项目名称:眼科疾病、视力检查、眼压检查……”我们可以看到像大震这样的当地医疗工作者的救助效果和进步。

据大珍介绍,曹丽群在帮助林芝的时候,为她制作了一些眼科教材PPT,让她既有理论又有临床实践。后来,为了让她更直观地理解,曹丽群购买了眼球模型和验光眼模型,培养了她的眼科思维。

上一篇: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护理部扎实推进同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