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医学杂志》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遭遇连降暴雨,导致990余万人民群众受灾。于是中央下达了“治淮工程”的命令,开启了兴修水利的序幕。为了纪念这艰辛且有意义的伟大工程,1952年一部叫《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在万众瞩目之下推出了,一经推出便感动了无数观影人。
而在万千观影人之中,福建前线一解放军连长的感动颇为特别。原本在战场上铁骨铮铮的铁汉子,竟然在一个农家女出现时突然泪流满面,甚至是嚎啕大哭起来。原来,那女子不是别人,正是他失散了6年之久的妻子。
他叫冯学永,她叫李秀英。一个是解放军连长,一个是“治淮”有功的劳模。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其实早早就因为爱情将彼此都放在了心中最深处。
李秀英出生于1928年,安徽颍上新集上。因为家境贫寒,父亲无法抚养以第三个孩子身份出生的她,又恰逢她舅舅膝下无子,便在4岁时过继到了舅舅家,姓氏也从朱姓改为了李姓。舅舅家是做生意的,生活条件相对好很多,舅舅也拿李秀英当亲生孩子在好生教养。
吾家有女初长成,终究是需要给“女儿”寻得一相伴到老之人。因为不想“女儿”吃苦,舅舅便想着找一上门女婿。缘分往往就是这么妙不可言,恰逢当时家中来了一个学徒,为人老实善良,舅舅便看中了他,而这个学徒就是冯学永。
虽然在那时候上门女婿听着些不大光彩,可也是源于他心里很喜欢这李家小姐,便答应了这门亲事。那个年代里携手一生的两个人,往往都是不会想太多的,只要牵了手就约定了一生,李秀英和冯学永便是如此。然而天不遂人愿的是,好不容易等到了侵华日军投降,国共再次站在了对立面。为了不在对战中失利,国民党军便靠抓壮丁扩大队伍。
1946年正值秋收之际,冯学永回了老家(今颍东区杨楼)帮忙收麦子。离家时妻子李秀英已经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有7个多月了,所以冯学永出发前还让妻子多注意安全。那时候两人都只当这是一次正常的分别,哪曾想冯学永一走就好几天没了音讯。过了好久,李秀英才听说丈夫被当壮丁给抓走了。
得知消息后的李秀英也曾迷茫过,养父身患痨病失去劳动力,自己又身怀六甲,还有刚满3岁的大孩儿需要照顾,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可是她没有因此倒下,靠着卖青菜、做农活谋生。乡亲们也很照顾她们一家,所以她顺利地诞下了第二个孩子。之后她便更加努力地生活,边打零工边照顾家里,咬着牙坚持。这期间大家也劝过她,战场上刀枪无眼,冯学永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要不你改嫁吧?可是每次都遭到了李秀英拒绝,其实她也不知道丈夫还能不能回来,但就是更愿意去相信丈夫还活着。
后来阜阳解放了,妇女们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李秀英也在党的号召下,积极参与到基层妇女工作中。到了1950年,她更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同年入夏后,淮河再度洪水泛滥,党中央下达了“治淮”指令,李秀英积极响应主动报名,还打破了村里老人们的劝阻,动员了20多名“娘子军”去河边大坝挖方。
所谓“妇女也能顶半边天”,李秀英带着“娘子军”队伍,整齐有序地喊着口号,挖着泥土,又有条不紊的两两一组把装框的泥土往坝子上抬。看着女同志们都如此卖力,男同志们更是不愿意被比下去,画出了好一幅“团结就是力量”的壮丽画卷。因为积极响应号召,和在工作上的认真,李秀英两次被评为“治淮劳模”,也因此被选拔了妇女干部。
次年,作为优秀劳动模范代表的她,还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见到了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当时毛主席还问过她:“淮河治理得怎样了?”还给她签了名。到这里,就已经够让李秀英惊喜了,没曾想5年后一封信带给了她更大的惊喜。因为那封信的落款,是失散了10年的丈夫冯学永的名字。
上一篇:解放军东南沿海开展两栖作战演练,军事专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