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医学杂志

赫勒微观视域下的人类解放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 

来源:解放军医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3

赫勒一生思想极其丰富,也极其深刻。在赫勒所有的著作中,隐性地包含着一条人类解放的思想路线。早期受马克思影响,赫勒在宏观方向上关注人类解放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赫勒个人思想的变化发展,她开始从另一层面探求解放的真谛,由此大体上形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路径转向。

一、赫勒关于解放理论的路径转向:宏观——微观

赫勒关于解放理论的路径转向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深厚的理论基础。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给予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以革命热情,造就了解放全人类的宏观革命诉求。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情剥削打压无产阶级,导致宏观政治革命的行动严重受阻,由此革命运动在20 世纪初趋于停滞。这时的马克思主义开始由宏观转向微观,一批以卢卡奇为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应运而生,他们对于无产阶级通过宏观革命从而实现人类解放的倾向益愈清淡,由此开始从微观视域探求解放路径。在这其中,赫勒的老师卢卡奇给予其影响最为深刻,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赫勒解放路径的转向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为实现人类解放迈出勇敢的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形成。二战后,东欧的一些国家受苏联影响也纷纷走向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生活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赫勒,不仅看到了人类解放的长远问题,更看到了斯大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存在严重弊端的现实问题。她认为,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权的、压制人的自由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所畅想的社会主义,更不能由此走向共产主义。因此,卢卡奇以及他的学生们(包括赫勒在内的、而后成立的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开始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展开批判,并主张通过宏观的政治革命实现人类解放。1956年匈牙利事件爆发后,赫勒在“反修正主义运动中”被无情打压,1968年因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又一次受到批判。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赫勒从其他路径开启了对解放问题的重新思考,在这过程中她写下了《日常生活》一书,从而开启了赫勒解放思想由宏观到微观的路径转向。在这里需要指明一个问题:赫勒解放理论由宏观到微观的转向,是从赫勒一生思想发展的总体脉络出发的。虽然单从著作方面看,具有宏观批判性的《对需要的专政》发表于1983 年,而《日常生活》发表于1970 年,但将《对需要的专政》放眼于赫勒一生思想中,其逻辑上具有先在性。且不论《对需要的专政》一书为赫勒与布达佩斯学派其他成员合著的代表作,自《对需要的专政》后,赫勒基本再无体现宏观革命的思想著作,而后的著作中所体现的思想大都是围绕着微观领域即文化领域所展开的。赫勒之后所著的《一般伦理学》《激进哲学》《个性伦理学》等等都是以《日常生活》一书作为开端,从微观层面探求人类解放的奥秘。正如赫勒在书中所说:“人类的最终解放并不是体现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也不是单单通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而实现的,这归根到底要体现到微观视域下的日常生活中来。”

二、赫勒微观视域下的日常生活

赫勒开始从微观领域探讨人类解放问题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一书中,受黑格尔、马克思、老师卢卡奇以及胡塞尔等人的影响,赫勒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社会变革无法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得以实现,进而人的态度的改变无论好坏都是所有改变的内在组成部分。”赫勒看到了宏观尺度的社会变革存在重重阻碍,并认为光靠宏观革命无法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真正的解放是人的解放,因此,应更多关注微观领域即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从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入手,由点到面,从而实现社会解放。由此,在书中开篇,赫勒就对日常生活作出了再界定:如果个体要生产出社会,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借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释的异化理论,以及受老师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物化”概念的影响,在赫勒看来,日常生活存在于每一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都需要在彼此相同或不同的日常生活中完成再生产,但在这过程中,由于日常生活自身的缺陷加之人的作用,某些层面的日常生活趋于异化,因此,着眼于微观层面实现人类解放,首先要对日常生活的“异化”现实加以重点把握。

上一篇:自由与必然马克思重要哲学范畴的解蔽
下一篇:没有了